編譯:勵黎
十五世紀,紐倫堡市附近的小山村裏,金匠萊克特家有十八個孩子。十八!僅為了餐桌上夠吃的食物,萊克特到處攬些雜事掙錢,幾乎每天要工作十八個小時。
盡管生活艱難,但兩個大男孩弗朗西斯和阿伯特都有一個夢想。希望通過深造施展藝術才能,但他們深知父親是沒有能力,哪怕送他們其中一個去紐倫堡的高等院校讀書。
兄弟倆擠在小床上經過長時間討論後,達成了一個協議:以擲硬幣決定輸贏。輸了的去附近礦下幹活,掙錢供養另一位讀書。贏了的在完成學業後的四年裏,即便踐賣自己的藝術作品,也要幫助另一位學習。如有必要,也得去附近的礦下幹活。
星期天早晨 , 在作了禮拜後,兄弟倆擲了一枚硬幣。阿伯特獲勝了,踏上了去紐倫堡的路。而弗朗西斯到礦下工作。阿伯特在學院裏幾乎是駕輕就熟。畢業時,他的蝕刻版畫、木版畫,以及油畫都遠遠超過了他的教授。他開始通過一些委任的工作,掙取不少錢。
當年輕的藝術家重返鄉村時,萊克特一家在自家的草坪上為阿伯特榮歸故裏,舉行慶祝晚宴。晚宴間,不時響起音樂和歡笑聲。阿伯特坐在首席-那象徵著榮譽的位置向他的兄弟幹杯,感謝他四年來為自己作出的犧牲。他是這樣說的:“弗朗西斯,我要感恩的兄弟,該輪到你了。你可以去紐倫堡實現你的夢,現在就去,我會照顧你。”
餐桌上每一個人都看著弗朗西斯,熱切等待坐在桌子最遠端的弗朗西斯說話。淚水順著他蒼白的面龐流下來,他低著的頭來回搖動,嗓子嗚咽,一遍又一遍重復著,
“噢,不……不……不……不!”
終於,哭泣著的弗朗西斯把頭抬了起來。他擦去面頰上的淚水,環視了每一個親人的臉孔。然後,抬起自己的手掩住臉頰,悲痛地說:“不,兄弟。我不能去紐倫堡。這對我來講太晚了。看……看,看這四年來,礦下的工作對我的手都做了些什么!每個手指骨都至少受過一次傷。近來,我的右手關節炎又發了,我甚至不能舉杯回敬你的祝酒,又何況是用筆或者刷子在羊皮紙或帆布上勾勒出精巧的線條?不!好兄弟……這,對我,已經太遲了。”
四百五十年過去了。如今,德國藝術大師 Albecht Durer 數以百計的名家肖象,鋼筆和鍍銀經略圖, 水彩畫、木炭、木版畫、銅雕版被收藏在世界每一個著名博物館裏。但對於許多人來講,僅僅熟悉阿伯特的一類作品。對比較熟悉的人,你很有可能在家裏或辦公室裏挂有一件阿拉伯的複製品。
為感謝作出的犧牲,阿伯特傾心地用棕櫚葉刻畫了他兄弟那雙被摧殘的手。 畫面上瘦削的手指向天空伸展著,他簡潔地取名為“手”,整個世界立即為此震撼,人們把這幅凝結著摯愛親情的畫譽稱為“祈禱的手”。
當你看到這幅動人的作品時,請再看一次。讓它成為對你的啟示,如果你要創業,那麼請記住:沒有人——是的,沒有人能夠單獨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