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昭榮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是日本人戰敗無條件投降垂淚紀念日;更是中國人抗戰勝利歡天喜地慶祝日。但,台灣人呢?是「垂淚」?或者是「歡慶」?在迷惘中,筆者頓悟「台灣軍奴追思日」!
根據傳記文學「民國大事日誌」記載: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台灣省民獲知「日本戰敗」,無不額手相慶。同年十月十日,台灣全省各地盛大慶祝「雙十節」。十月十五日,台灣民眾聞國軍將在基隆登陸,紛紛趕到基隆歡迎。但因國軍延期來台,頗感失望。十月十七日上午,台灣警備總司令部、駐防部隊第七十軍及公署官員分乘四十餘艘美國運輸艦陸續進港靠岸。歡迎民眾群立岸上搖旗歡呼,震動全市。同日上午十一時許,國軍進入台北市,三十萬市民夾道歡呼,舉市若狂。
歷史像一面「照妖鏡」,可以照出美貌,也能照出醜陋。當年到台北「公會堂」(現在的「中山堂」)參加受降儀式,甚至被奉為「貴賓」上台致祝辭之台灣仕紳及菁英,竟大多變成「二二八受難者」。這是多麼諷刺的事!
二次大戰結束時,駐在海南島的軍民台胞大約有二萬餘人,大部分都是原日本陸、海軍人員。由重慶派來接收的「祖國」軍隊,把日本人和台灣人分開集中管理。
以一般常識而言,戰爭結束後,勝敗雙方談判之先決要件,是「換俘」、「遣俘」,設法讓敗軍殘兵解甲回鄉。然而,海南島的事例,非常讓台灣人失望!
同樣戰敗在海南島,日本軍民很快於翌年(一九四六)的上半年,就全部由駐日聯軍總部派船遣回日本。但接收海南島之國民政府,竟遲遲無法派船護送「台灣同胞」回鄉,把他們關在集中營裡,任其自生自滅!
日本政府把「台灣兵」交付中國接收後,如棄敝屣,只顧自己,不管台灣兵的死活!
眼看日本軍民陸續乘船回國,而台灣兵卻望鄉興嘆,又無人關心照顧,因此,病餓憂憤死亡者,不計其數!
僅北黎地區台灣同鄉會西部分會登記的死亡名冊,即有二○七人!
根據當時台灣新生報之報導,由其標題即可窺知戰後滯留海南島的台籍軍民之悲情:
「趕緊拯救海南島台胞!晚一日犧牲會愈多。同鄉會派代表,報告慘狀。」「發揮同胞愛,照顧滯留瓊島台胞!日本人回國後,完全置之不顧。互助會向行政長官公署陳情。」
結果,是否如期完全接回台灣,不得而知。不過,戰後海南島的軍民台胞,有的淪為乞食乃至竊盜,有的為了生存,投靠中共游擊隊;許多技術或專業人員,被國府部隊強制留用,而後編入部隊,羅登輝(豐原人)等三十九人(包括電工、機工、鐵工、木工及水泥工等),被強制留用於三亞空軍基地,與陳增昌及張壬妹夫婦(花蓮縣人,醫護人員)等,被留用於海南島的台灣兵據說約二千人。
廿世紀的文明時代,「黑奴」、「工奴」、「農奴」幾乎絕跡了,孰知,台灣竟產生「 軍奴」!因為,既不是「國際志願兵」,又不是「國際傭兵」,竟然一人連續扮演三個角色;首先於一九三七年至四五年,扮演日本皇軍,參加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太平洋戰爭」;日本敗戰後(一九四五~四九),被中國國民政府軍接收,接著,參加東北、魯西南及徐蚌會戰等大戰役;結果,國民黨戰敗撤退來台,大約二千人台灣兵被國府遺棄在前線,又被中共收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九五○∫五七),換個帽徽,參加華中、華南之「人民解放戰爭」之外,有些人還被派赴北韓,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如此,最後還得經歷「文化大革命」之浩劫,不死才是奇蹟!
回顧台灣,一九四五年十月,蔣介石派陳儀領兵來台接收。翌年(一九四六)五月,駐台國府軍第七十軍、第六十二軍及獨立九十五師奉令在台整編,準備調回大陸支援「剿匪」。
陸軍部隊為補充兵員正式開始在台「募兵」;海軍也因接收三十四艘日本「賠償艦艇」,急需曾經受過日本海軍術科訓練之人才,特地在高雄軍區設立「台澎海軍技術員兵大隊」。
國府陸、海、空軍部隊,為了增補兵員,各自在報紙刊登公告「募兵」。其手段,先以利誘,後以威迫,最後則不惜手段,乃至採取過去在「拉丁」的慣例│強擄。從民國三十四年底(接收「志願兵」)開始,至三十七年間,先後在台灣各地「網羅」一萬餘人台灣青少年投效國府軍部隊。
這些可謂「戰後第一代國府軍台灣子弟兵」,從三十五年八月開始,在未告知家長及警衛連荷槍實彈監控之下,分批被遣往中國大陸,投入東北、華北「剿匪」前線充當尖兵。尤其是在冰天雪地、語言不通、人地生疏,加上嚴酷的「戰時戰地軍律」之環境下,進也死、退也死,因此,傷亡異常慘重!
然而,這些台灣兵,究竟為誰而戰?為誰而死?不但沒有人知道,而且直到今天,日本、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尚未出面,公開正式而具體肯定「台灣兵」之犧牲奉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