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國職棒(一) 2006/07/21
淺談美國職棒 作者:賈西亞帕拉
一、前言
111現代化社會的來臨,社會結構變遷,在現今高度文明化、機械化的工商社會,造成了工業化的疏離感與現代化的許多後遺症,在當前充滿衝突、功利、暴力之時,職棒的出現如同注入一股清新之流,它適時地填補了現代人空虛的心靈,消弭了許多緊張與衝突,發揮了紓解和潤滑的功能,最重要的莫過於它對於民眾社會心理有深遠的影響(張孝銘,民85)。
現代人生活緊張,平時過度壓抑的情緒,需要有適當的管道得以發洩,如能將這些從事消極活動的人士引導至職棒運動的棉觀賞,藉由為球賽吶喊、加油的行為,將平時壓抑、不滿的情緒得以轉移、疏通,所以職棒場上提供了一處情緒宣洩的良好天地(李淑玲,民81)。
被全世界公認是職棒的最高殿堂-美國職棒。如果喜歡運動的你還無法窺知一二的話……,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二、組織與制度
(一) 起源和變革
1. 美國職棒起源與國家聯盟成立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職棒都是由國家聯盟與美國聯盟兩聯盟所主導。因此大部份的球迷會視這樣主導的方式為理所當然,並認為一直就是如此,然而事實卻不然。
自從辛辛那提紅襪棒球隊在1869年採取全面化的職業要求,與球員簽約付給定額薪酬,並發售比賽入場卷,而使戰績震驚全美並顯示了職業化對球技的全面提昇確有成效,以致愈來愈多的球團群起模仿,並終於在1871牢出「職業棒球員全國協會」決議成立職業聯賽制度。但在1871年至1875年之間,朝向職業化發展的球隊仍有許多缺失,最為人詬病的是球迷插花賭博,並時有比賽時放水的傳聞,這些都使得職棒的推行蒙上陰影。
直到1876年2月2日以芝加哥為首的八個球團正式宣告成立「國家聯盟」,由於「國家聯盟」具有完備的職業制度規劃,因此開打初期吸引許多球迷的興趣並成為當時主宰美國棒球運動的新機構。但卻也造成不少新的棒球聯盟相繼成立爭食市場,如美國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1882年)、聯合協會(Union Association ,1884年)、球員聯盟(Players League,1890年)等,在市場有限且眾多聯盟分食的情況下,不少新的棒球聯盟在營運不善的情況下遭到了解散的命運,唯獨美國協會與國家聯盟達成了停戰協議並在1891年與原有的國聯合併成了新的國家聯盟,兩國家聯盟也因此出八隊擴增為十二隊(自1882年到1990年一除1883年外,每年美國協會與國家聯盟雙方曾在球季結束後舉辦冠軍系列賽)。
但有些球隊營運不善、實力也不夠堅強,導致無法生存,所以到了1900年國家聯盟關閉了四個財務不佳的球團而回復到八隊,此舉使一些球員失去工作機會,因此也讓在1893年成立的西方聯盟(Western League)並於1900年更名為美國聯盟藉此機會吸收不少球員。在此之前,國家聯盟面對其他競爭聯盟的搶食球員與觀眾,國家聯盟總是可以徹底將之擊敗或是合併為次級聯盟,直到面對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正式開打的競爭。
2. 美國聯盟成立與兩聯盟合作
1901年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正式由八支球團組成宣告開打並要求國家聯盟承認同屬大聯盟級的比賽遭拒後,隨即展開地盤爭奪戰。美國聯盟不斷地侵襲國家聯盟的地盤,並為強化球隊陣容。以高薪誘引國家聯盟的球星轉投美國聯盟,使職業棒球員的薪資倍增,並都獲得較長期的合約保障。而且由於美國聯盟球團之間的實力接近而提升了比賽的精彩度,相對於當時的國家聯盟則是匹茲堡的海盜隊一枝獨秀的局面,美國聯盟因此而吸引了許多的觀眾進場觀賞比賽。而美國聯盟就在這些前題之下愈來愈茁壯,對於國家聯盟所造成的威脅也愈來愈大。
國家聯盟眼見美國聯盟聲勢日趨茁壯,為避免兩敗俱傷,並把球員的胃口過份撐大,於是向美國聯盟提出和談停戰的要求。終於在19O3年雙方開始了正式的談判且訂定和平協(Peace Agreement),並於當年舉行兩大聯盟季後總冠軍賽(國家聯盟冠軍匹茲堡隊和美國聯盟冠軍波士頓隊進行九戰五勝制)(朱逸寧,民88)。老羅斯福總統也為這項大賽建議取名為世界大賽(World Series)。
然而1904年紐約巨人隊(New York Giants)在取得國家聯盟冠軍後,老闆John Brush 卻因鄙視美國聯盟而拒絕和波士頓旅行者隊(Boston Pilgrims)進行世界大賽。回溯兩聯盟所簽定的和平協定中並未簽署有關季後總冠軍賽舉行之內容,1903年之所以有世界大賽,肇因於匹茲堡隊老闆Barney Dreyfuss要求挑戰美國聯盟冠軍波士頓隊,而波士頓隊老闆Henry KiIliea也接受挑戰而產生。但也由於John Brush的私人因素拒絕參與19O4年世界大賽而遭至大眾批評的情形下,聯盟於是修定世界大賽規則,要求自19O5年起必須每年舉辦世界大賽,並將此規則訂名為Brush's Rules。
除了Brush's Rules,兩聯盟亦在19O3年9月簽下了新的國家協議(National Agreement ),此協議明訂了球團與聯盟、聯盟與聯盟、大聯盟與小聯盟之關係的條文規章,這個協議也就明訂了這兩個聯盟行事的依據,減少球團與球團、大聯盟與小聯盟之間對球員分配的競爭,降低球團運作所需的成本。同時,在協議當中兩聯盟達成共識要求組成一個共同委員會以解決聯盟之間的爭執,而這個共同委員會也就是所謂的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其職責在於解釋及執行協議,並且對違規者處分罰款或停賽。
3. 國家委員會與理事長辦公室
國家委員會的三位委員包括了美國聯盟主席Ban Johnson、國家聯盟主席Harry Pulliam及辛辛那提紅人隊總裁Garry Herrmann,為期十七年的國家委員會。在最先的十二年裡運作算是成功的.如1903年到1919年期間,國家委員會很成功的擺平了1914年至1915 年成立的新對手聯邦聯盟(Federal League),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正常保持比賽。
但在最後五年,由於先天性架構上的缺失使其競賽結構的改變及公共形象開始出現了棘手的問題而危機四伏,且聯盟主席無法公平地處理聯盟內及聯盟間的爭執,並對於一些內在的問題,如賭博、在球棒內填塞不合規定的物質以求增加打擊威力、賄賂等問題,都無法妥善處理,因此在1915年至1919年間,國家委員會逐漸失去控制球團的能力,數宗球員歸屬權的裁決都引起了不少的爭議與球團的不滿,1919年小聯盟宣布不參與大聯盟的選秀,同年爆發芝加哥白襪隊的八位球員接受賄賂在世界大賽中打放水球的事件,這更是對國家委員會造成致命的一擊,也讓球團老闆第一次領會到一位公正超然人士存在的必要,因此於該年底球團老闆在會議決定重組成一個新的領導階層,即理事長。
1920年球團老闆聘雇與職棒沒有任何財務利益衝突的藍迪斯法官,出任第一任理事長,其不僅讓賭博在棒球場上消失而恢復民眾對棒球的信心外,並具有完全的權力來調查可能為害棒球發展之事物並可逕行懲罰聯盟、球團、行政人員或球員。因此在藍迪斯擔任美國職棒理事長時期,是理事長享有最大權威的時代,而這樣的權威是來自於球團老闆充分授權並於全國性協議簽字同意對於理事長的裁定結果不得提出異議及法律訴訟(楊賢銘,民89)。
4. 大聯盟組織架構
美國職業棒球聯盟於1876年成立國家聯盟。雖然在國家聯盟成立之後,亦陸績成立美國棒球協會等單位,但因國家聯盟組織能力過強,陸績招致合併。迄至1901年美國聯盟成立後,使美國職業棒球運動組織結構上,產生平衡作用,爰於19O3年兩聯盟達成協議.並共同組成大聯盟。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由該理事會選出理事長(Commissioner)負責決策大聯盟業務及發展方向,理事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Commissioner of Baseball)負責辦理大聯盟事務,職棒大聯盟包括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 of Baseball)及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 of Baseball )所屬球團(Clubs),而每個球團在各地方也擁有所謂小聯盟(Minor League of Baseball)球隊培養有潛力之球員。
職棒大聯盟理事長具有決定性職權實行大聯盟政策。早期為因應弊端,理事長通常具有法律學背景,現在則由具企業組織經營專長人士擔任。理事長辦公室負責依決策協調各球團業務運作。大聯盟各球團也依相關規則運作,並遵照理事長辦公室協調辦理業務。雖然如此,相關規則及理事長辦公室仍然給予各球團相當大的空間進行經營及發展。兩聯盟之間雖然是互相獨立的,但是之間有協議、協調,譬如在比賽的安排、選手的訓練、行為舉止的控制、裁判的排定,主要還是受到理事長的控制。
此外,球團之經營、球員之權利義務及球賽之進行等相關規定一律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使得球團及球員之運作能有所依循。如果有嚴重違反相關規定者,大聯盟為維護職棒公正性及社會形象均予以斷然處置。
球團經營方面,以國家聯盟洛杉磯道奇隊為例。棒球行政(Baseball Operations)部門在L.A Dodger球團中是最重要的,因為在組織中,這一個部門負擔所有行政經營管理,好讓球隊以最佳戰力於球季中奮鬥,無後顧之憂。
在大聯盟下面,另外還有一個小聯盟(minor league)的組織:到目前為止大概有一百八十五個小聯盟球隊受到理事長辦公室與理事長所控制。業餘球員慢慢地從小聯盟開始養成,然得慢慢地往上升,到一定的程度與大聯盟簽約,並參加大聯盟比賽。
美國大聯盟每個球隊下,再分成很多小聯盟,每個小聯盟球隊可以簽二十五位球員,其費用是由大聯盟來支付的,包括膳食、交通等等。小聯盟球員的發展,就好像一個金字塔一樣:在底部新進的球員大概平均是七十五個人,等到lA的時候。大概要淘汰二十五個人,剩下五十個人。從lA升到2A約須一年以上,再變成二十五個人,這二十五個人到了3A的時候,每一隊二十五人大約有一人可升到大聯盟打球。
LA Dodger之下總共有六個小聯盟球隊,分別是:
(l)AAA太平洋海岸聯盟 Albuquerque Dukes
(2)AA八德州聯盟 San Antonio Missions
(3)A加州聯盟 San Bernardino Stampede
(4)A佛州聯盟 Vero Beach Dodgers
(5)A西北聯盟 Yakima Bears
(6)Rookie拓荒者聯盟 Great Falls Dodgers
除管理小聯盟球隊外,還有球探部門,球探部門分成業餘與職業球探。業餘的是專門去找大學或高中業餘球員,職業的則是於球季期間觀察大聯盟各隊選手。
就Baseball Operation部門而言,在大聯盟(Major League)裏奮戰的球員、教練和行政人員才是攸關球團經營榮枯所在。大聯盟的道奇球團登錄名單裡總共有四十位球員,但是球季開打後只能保留二十五位。除了這些球員以外,還有六位教練、一位總教練、以及二位防護員。
在大聯盟裡各個球團整年的工作順序如下:
● 一月:部分球員就必須進來做一些在春訓之前的集訓。
● 二月:開始張羅春季訓練,道奇球團春訓中心是設在佛羅里達州的Dodgertown 。
● 三月:是春季訓練期,此時球隊的領隊將和所有的相關人員商討,並就球員的春訓表現以決定球季開始的二十五個正式球員名單。
● 四月:球季開始,而這時Baseball Operation部門則是開始著手準備業餘選秀(Amateur Draft)之事宜。
● 六月:在美國大聯盟會有競爭很激烈的選秀會,每個球團可以自由參加名單中選取五十名球員,所以領隊都會跟其他球探商討對球員之需求。至於大聯盟的球隊跟球隊之間的一些商談交易,完全都要經過領隊,他等於是球隊的總幹事,要交換什麼球員都要經過他。
●七月:進行明星賽,明星賽比完後會休息三天,這時候就開始要看看球隊是否具備打季後賽(Playoff)的資格,來決定工作內容。
●八月底:季後賽的名單就緒。這整年的經過,尤其是下半年,必須隨時注意哪一些球員契約到期,明年就開始準備與球員商議。
●十一月:開始準備商量球員下年度新的簽約。
●十一月、十二月的時候,所有職業棒球的領隊都會聚在一起開年度會議,之後就休息三個禮拜。
領隊也等於是球隊的代表發言人,在美國有很多媒體隨時都會注意職業棒球的新聞,因此球團必須跟媒體保持很好的關係,球隊有任何變動,不論是關於球員交換,或者是有些球員被派到哪裡,領隊都將代表球隊向媒體傳遞。在棒球行政部門當中,1986年,道奇隊整個球隊球員的薪水是一千三百萬美金,1999整個球隊球員的預算是八千萬美金,這個部門所做的決定,跟這個球隊還有整個職棒市場,都有很大的影嚮及密切的關係,像其他球隊做的決定會影響到我們,我們做的也是會影響到他們。
以道奇在1999年簽下Kevin Brown為例:針對是否與Kevin Brown簽約的問題,這整個球團也考慮了好一陣子,十一月之前,知道他在十二月將成為自由球員。部門曾考慮到底要花多少錢,他才會與球團簽訂合約,也曾考慮到不要讓他跑到對手的球隊去,尤其是同一組的國家聯盟西區(National League West)這組競爭是非常激烈,十一月底的時候,亞歷桑納響尾蛇隊(Arizona Diamondbacks)以四年約合約一年一千三百萬美元簽下Randy Johnson而具備一個王牌投手,也因此讓球團產生一定要與Brown簽訂合約的共識;至於這個合約內容問題,在與Brown的經紀人商量之前,假設其底限一年至少要一千三百萬美元,最後確定為一年一千五百萬美元,七年的合約,也因此Brown成為當年最高薪的球員。
美國大聯盟中有兩種規則必須依循,第一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棒球場上的規則,如三個人出局是半局等;還有另外一種規則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就是每個球隊都需要一些專家,來研究關於職業球隊的規則,這些規則包括有像球員的簽約,萬一有球員要離開球隊了,球隊必須要給他多少錢?這些都要符合規定,否則即違規,每個球隊都要遵守這複雜的規則。
美國職業棒球國家聯盟與美國聯盟,1910年至1919年期間各有八隊,賽制每季每隊出賽140場,每隊相互比賽20場,主客場各十場,球季成績最好的就是聯盟冠軍。自1920年至1960年起兩聯盟每隊每季比賽增加至154場,1961年增加至162場。1961年至1994年間球隊相繼擴增,至1994年各聯盟增加為十四隊,1998 年再增加二隊,目前共計三十隊,並將各聯盟劃分為東區、中區及西區等三區如下:
國家聯盟
東區:亞特蘭大勇士、紐約大都會、費城費城人、佛羅里達馬林魚、蒙特婁博 覽會。
中區:辛辛那提紅人、休士頓太空人、芝加哥小熊、聖路易紅雀、匹茲堡海盜、密爾瓦基釀酒人。
西區:洛杉磯道奇、科羅拉多洛磯、聖地牙哥教士、舊金山巨人、亞利桑納響 尾蛇。
美國聯盟
東區:波士頓紅襪、紐約洋基、巴爾的摩金鶯、多倫多藍鳥、坦帕灣魔鬼魚。
中區:克利夫蘭印地安人、堪薩斯城皇家、芝加哥白襪、明尼蘇達雙城、底特 律老虎。
西區:西雅圖水手、安納罕天使、德州遊騎兵、奧克蘭運動家。
1994年起舉行國家聯盟與美國聯盟的交叉季後賽,除各聯盟東區、中區、西區冠軍隊伍,取得取得參加季後賽資格外,聯盟三區戰績最好的一隊,獲得所謂的『外卡』資格,季後賽第一輪採五戰三勝制,晉級的球隊再進行七戰四勝制的聯盟冠軍賽,接著在進行同樣是七戰四勝制的世界大賽(楊賢銘,民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